大农业“突围”的时代课题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的冲积扇平原,多年来,无论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还是农业产业化探索与实践,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增加农民收入,让一直处于弱势产业的农业产业链拉长、价值链由最低端向高附加值“突围”,让千千万万个“戴启高”式农民不再对传统种植模式“困惑”,致富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这正是昌吉市走进新时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维亟待“破解”“三农”问题的时代课题。
时下有一种模式叫农业“新六产”。何为农业“新六产”?有人把农业“新六产”,概括为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即:1+2+3=6,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第二产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第三产业接二连一向前延伸。
其实,这种“时髦”的产业这几年在昌吉市已露端倪。近几年该市通过创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推广农业成景观、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三景融合”模式,先后培育出了杜氏旅游、乐活小镇、朗晴牧业等一批多功能农业综合项目,并建成培育出了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两个、特色乡镇6个、中心村13个。这些从一产衍生出的多业态田园综合体,正悄悄影响并改变着当地人立足农业谋求“突围”的大思维。
休闲农业“新六产”示范效应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素有“花儿之乡”美誉的昌吉市二六工镇进行了采访。从昌吉市区向西驱车大约10余公里,走进位于二六工镇红星村的芸农庄,执行总经理陆荣告诉记者:“这座占地1000余亩地的休闲庄园共分三个主题部分,目前已建成的这座儿童亲子主题民宿部分已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16000余人次。现在的亲子民宿部分只是芸农庄的一小部分,到明年夏天,园内种植的百亩玫瑰花开的时候,在这里还将落成一座玻璃房建筑,专门为浪漫的情侣们设计,这也是我们要打造的第二个主题部分,即爱情民宿主题部分。再就是下一步要紧接着打造的第三个主题,即老年托老中心主题康养基地。”
芸农庄是昌吉市引进的一家台湾企业,创建之初,这里就将智慧民俗移植到二六工镇红星村,主打台湾主题项目,是集台湾主题民宿、养生餐饮、果蔬农业创意、花田种植、儿童亲子俱乐部等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休闲庄园。目前芸农庄已与如家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单位,将在全疆率先建设如家小镇示范区,打造新疆昌吉休闲民宿知名品牌。
作为入驻二六工镇的特色农业休闲产业,芸农庄已经在红星村“安营扎寨”,能否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能否成为该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走进红星村,这个仅仅拥有115户378人的村庄,人均只有3.3亩地,在多年的农耕传承中,已载不动太多的“乡愁”。目前,该镇已对这片区域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实行连片种植。
红星村村民戴德英,自2013年起,她与丈夫一起逐渐流转了1200亩本村及邻村的土地搞起了规模化种植,并成立了雨轩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参与入社社员5户。经过这几年对土地种植业的探索,作为合作社理事的戴德英想法越来越多,不久前,她赴内地一些农业种植业发达地区进行了考察,回来后就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决定明年再承包3000亩土地搞特色种植。
戴德英说:“现在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的重视这是前所未有的,搞农业合作社种植,上游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并且都是订单农业,这样就极大地抵御了市场风险。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合作社扶持并带动了当地近200多家种植户实现了共同发展,目前想入社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在内地,种植黄芪亩均利润可达到1000元,昌吉这片区域,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都适合黄芪种植,目前我已和甘肃一家收购商进行了洽谈,明年先试种100亩。再就是同时利用好毗邻芸农庄这一优势,借助芸农庄对农产品供需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特色、观赏性蔬菜种植。”
红星村村民刘建慧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村的人均耕地少,每家光靠种地一年也就收入3000多元,现在我家也把土地流转出去了,来到芸农庄打工做收银员,工作轻松多了,一个月底薪为3000元。再说从上班单位到村里也就2公里路,在家门口上班还可以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真的还不错。”像刘建慧一样,在该农庄打工的该镇村民在今年下半年用工旺季时达到了160余名。
据芸农庄执行总经理陆荣介绍,在这里农庄园内有自己的蔬菜采摘园、苹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土鸡养殖区,下一步还将和周边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拓展辐射出农家油桃采摘园、西瓜甜瓜采摘园等,同时还有附近村里农户自家晒的绿色无公害干菜,村民专门散养的特色家禽等,在庄园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本地农家饭,更能品尝到正宗的台湾美食。
那么对于已实现土地流转的本村农户如何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实现多渠道增收?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在通往红星村的村庄道路两旁,星星点点坐落着几家“农家乐”,袅袅的炊烟为这片严寒的冬季带来了缕缕暖意。随行的该镇宣传办主任张国华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区域由于离集镇区较远,人气不旺。现在芸农庄的逐渐打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乌昌区域游客来这里消费。这里的农户们有的开起了农家乐餐饮,有的养起了农家土鸡、土鸭,有的把自家的无公害蔬菜晒成干菜向芸农庄的餐厅及过路游客进行销售。”
特色养殖激发出“旅游+”产业
二六工镇宣传办主任张国华介绍,这几年,二六工镇立足当地生态资源、特色产业等优势,将休闲农业、特色养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出了“旅游+农业+特色养殖”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盛华鹿业专业合作社、鸸鹋养殖发展基地等特禽养殖,就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上闪光的一环。
盛华鹿业专业合作社马鹿养殖场2008年成立,目前已发展成员102户。合作社马鹿养殖基地占地88亩,建成鹿圈舍12000平方米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基地存栏马鹿500头。目前,已建成马鹿屠宰加工生产线、鹿产品加工车间,产品购物中心,开发出了鹿茸、鹿胶囊、鹿肉等系列产品50余种,并注册商标“吉美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16年合作社销售收入503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6年,经国家科技部、中国农科院审核批准,盛华鹿业专业合作社马鹿养殖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阿尔泰马鹿、天山马鹿核心保种场”。
走进二六工镇鸸鹋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一只只外形和鸵鸟几乎一致的大鸟正在露天的栅栏里散步。厂长禹广春告诉记者:“鸸鹋是澳洲的特产,仅次于非洲鸵鸟,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这片基地占地65亩,是一个以鸸鹋养殖为依托,集养殖、肉食加工、餐饮、旅游、鸸鹋油提炼等为一体的综合发展基地。我们已经销售了一部分,现在存栏还有近200只。为了满足国内国际市场对鸸鹋系列产品的巨大需求,基地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和发展鸸鹋的肉、皮、毛的深加工,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带动农户发展鸸鹋养殖,促进当地鸸鹋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鸸鹋养殖业。
二六工镇镇长丁世亮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们下一步就是要以优化产业布局为主线,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上实现新突破。依托镇域‘南优北精’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绿色二六工。即在南部打造出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集镇中心区,把北部打造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区。目前我们已经规划出了依托芸农庄、鸸鹋养殖基地、马鹿养殖基地、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等相关产业布局的乡村旅游线路,以一二三产业联动为主导带动群众致富,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我镇的支柱产业。”
记者从昌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昌吉市财政累计投入7.3亿元扶持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28.4亿元,年均增长6.1%。现代农业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10万亩林果种植示范基地和南北两个3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相继建成,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达85%。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显现,农作物制种、畜禽良种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占据全疆主导地位,酿酒、保鲜葡萄产业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形成,农资、活畜交易量居全疆首位。农业产业化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至329家,订单农业比重提升至96%以上,辐射带动2.3万农牧民实现增收。
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了宏伟蓝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产业兴旺”位列这一战略总要求的首位。从发展逻辑来看,只有发展好产业,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解决收入问题,才有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可能。
昌吉市目前提出了通过坚持扶优做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探索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依托北部湿地、南部生态等特色资源和乌昌近郊区位优势,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特色农产品展销为一体的现代观光旅游和休闲体验农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真正让农牧民群众口袋鼓起来、腰板挺起来。